平定历史上的“窦大人”,是一位勤政爱民、功劳卓著的名将枭臣。
提起“窦大人”,山西平定的老百姓乃至阳泉的民众都会引以为豪。我小时候曾经听老人们讲过窦大人征台湾的传说,那些优美的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有着深深烙印。大学毕业后我有幸参与了《平定县志》的总纂工作,这才更加熟知了这位赢得良好口碑的“窦大人”,就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代廉吏窦瑸。他的美誉遍及朝野,他的宦绩载入史册,他的功劳为古州平定增添了荣耀,所以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。
图为:2005年11月19日,平定县文物局为纪念窦瑸诞辰290周年暨“提督军门”揭匾仪式在窦大人故居举行,做为窦家的后裔参加了这次仪式。(窦成章 配资料图片)
图为:窦家第十五代传人在仪式上讲话。(窦成章 配资料图片)
十年前的2005年,平定阳泉一带的窦氏后人隆重举办了窦瑸诞辰290周年纪念活动,修复其故居,整修其大门,并挂出了耀眼的牌匾。获知这一消息后,作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的我,习惯性地拿起手中的笔,为“提督军门”窦瑸故居题联,联曰:
为学显,为官清,为政善,几任所长,铸成一世功,荣归故里;
得福多,得禄厚,得寿高,三全齐美,两赴千叟宴,名满四方。
窦瑸享年88岁,这副联语用了44字概括其生平事迹,今天读来依然能触摸到我当时那种由衷赞许的虔诚之心。
为学显,为官清,为政善
打开互联网,在百度里搜索“窦瑸”二字,立即会出现这样一段文字:“窦瑸(1715—1802年),山西省平定县东关人。字文贻,号欲诚,武举出身。幼年学习儒业,于经书尤其钻研。乾隆年间,曾历任江西瑞州铅山营都司,贵州、湖广、广东等省提督。”在窦瑸的历史评价一栏中,还收入了上述那副对联。
看了窦瑸的简介,人们知道他是“武举出身”。“武举”就是武科举人,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历经隋、唐、宋、明四朝(元代无武举考试)的实践,到了窦大人生活的清代,考试制度日趋完善,考试内容和录取方式也更加全面和公正。武举同文举一样也分四级:第一级称童试,考及格者称武生,相当于文科的秀才;第二级称乡试,由武生参试,及格者称武举人,窦瑸就是乾隆六年(1741)辛酉科乡试考中的武举;第三级是会试,由武举人应试,及格者称武贡士;第四级称殿试,由武贡士参试,被选中者称武状元和武进士,窦瑸是在考中武举的第二年参加了壬戌科会试连捷武进士的。
特别令人关注的是,清代武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都更趋完善。比如会试级别的考试,除了“外场”的骑马射箭等技勇之外,还考“内场”的策论武经。“策”相当于现在的问答题,“论”就是写议论文。题目大都出自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书。但是由于窦瑸“幼年学习儒业,于经书尤其钻研”,所以即便是这样高难度的殿试他也能“连捷武进士”。他在学业上取得如此好的成绩,因而赞其“为学显”,并不是溢美之词。
武科考试在殿试后即授予皇帝卫队成员的官职。但在窦瑸看来,无论学文学武,实现自己的梦想才是值得追求的。根据史料记载,窦瑸从小勤奋于儒学,只因羡慕其族叔窦宁(乾隆二年武进士)衣锦还乡时的荣耀,于是才开始练拳术、挽强弩,弃文习武,最后终于考中武举并连捷武进士。有着这样学业基础的人才,自然会“为官清,为政善”,在政治和军事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为民志向与不凡才华。
几任所长,铸成一世功,荣归故里
窦瑸考中武进士之后,授蓝翎侍卫,曾两次随皇帝到河北围场狩猎。后在南方多处任职,直至登州总兵及贵州、湖广提督等职。他的人生经历,可以说是“千里马”遇到了“伯乐”,不论在哪一处任职,朝廷都能够用其所长,自己也能展其才能,正所谓“几任所长”,这是其“铸成一世功”的重要条件。
窦瑸治军有方,在建设和巩固边防、维护地方治安方面建树颇多。乾隆年间,福建沿海和台湾海峡,常有外寇与内奸勾结,掳掠渔民财物。他奉命清剿,严巡防,破陋规,有胆有识,多次施巧计而获胜。在铅山任职时,有惯匪出没江河,劫掠客货船只,他便派兵佯扮茶商渡船,自己尾随其后,途中商船果然遇劫,遂擒获劫犯头目及贼船。这样一来,水路为之平静。在福建泉州任上时,他逮捕法办了屡缉未获的匪棍江标和邪教黄权等,从此海疆安宁。
在镇守登州的时候,他训练水师,身先士卒,武装泅渡,受到了朝廷的嘉奖;在贵州任上时,选将练兵,赴川助剿,屡建战功;在湖广提督任上时,正值荒年,饥民滋事,窦瑸善言喻训,安抚灾民,并捐米助赈,百姓得以安居;在云南巡视边疆时,他立界碑,正疆域,并重修屯兵所,加强防务,整治水患,护卫田土,政绩卓著。到广东任职后,窦大人虽年已花甲,但他见海口直通大洋,仍然同将士一起,身宿海边,周密布防,所以深得官兵的一致拥戴。其时,官员也有私分财物的积习,窦瑸为使弊革风清,有的放矢,封缴藩库,奉公正己,一丝不染。一次,英国使臣马戛尼抵粤后,要求派人来华管理贸易并开放口岸经商;窦瑸上书建议,力主显示我方武力,以扬国威,抑制英国使臣的嚣张气焰。为此,乾隆皇帝称赞窦大人处理得体,并亲自批示“自应如此”。76岁时,窦瑸以年老为由,激流勇退,告老还乡。
得福多,得禄厚,得寿高
福禄寿三全齐美是古人对生活的最高祈求:“福”是幸福,“禄”是财富爵位,“寿”是长寿。经过后世的演变,福禄寿三者逐渐成为汉民族吉祥如意的象征,民间祝寿时,常在正屋中堂两侧,挂有“福如东海、寿比南山”的楹联。
窦瑸为官廉正,勤政爱民,为清王朝奉献了一生,因而倍受皇室恩宠。乾隆五十年(1785)和嘉庆元年(1796),他两次应邀赴皇宫参加“千叟宴”,受到皇帝赐觞、亲王奉酒的礼遇,并得到如意寿杖、朝珠、蟒袍、貂皮、缎匹等赏赐。嘉庆六年和嘉庆七年,窦大人又两次参加了殊恩旷典“鹰扬宴”和“会武宴”。据传,台湾民众在台南郑成功延平君王祠内为他立了塑像;绍兴一带百姓亦因其治理水患有方、肃清盗匪有功而称颂其为“全越福星”。所以在平定古代的名人中,窦瑸的名气特别大,赞其“得福多,得禄厚,得寿高”,是恰如其分的。
三全齐美,两赴千叟宴,名满四方
窦瑸为官廉正,福禄寿三全其美,曾经两次应邀亲赴“千叟宴”。千叟宴始于康熙,盛于乾隆时期,是清宫中规模最大、赴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。按照清廷惯例,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。康熙六十一年(1722),朝廷在阳春园宴请全国70岁以上老人2417位。后来雍正、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“千叟宴” 。
乾隆五十年(1785)适逢清朝庆典,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,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。被邀请的老人约有3000名,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,有前朝老臣,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。在座老人中不乏饱学鸿儒,君臣联吟,作诗唱和。据传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141岁的老寿星,乾隆帝一时兴起,吟出上联:“花甲重开,外加三七岁月”,纪晓岚当即对吟:“古稀双庆,又多一个春秋”,二人的奇联巧对成了千古绝唱。
窦瑸退休回原籍后,十分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,置办大批教学用具赠给书院,并在冠山上修筑“仰止亭”,训课子孙,从不干预地方政事。窦大人卒于嘉庆七年(1802),享耄耋高寿88岁,葬于东关祖茔。本州绅士任用仪为其作了墓志铭,他的生平业绩由抚臣详细撰写,载入了国史大臣列传。1992年版《平定县志》为其立传,平定《东关村志》也录入其传记与故事传说,嘉山居士李济民先生近年来潜心研究窦瑸并出专著《甄事隐传闻》。因此,赞颂窦瑸的那副联语,上下联结句分别是“荣归故里”“名满四方”,并非虚妄。
附:窦瑸后人窦春福到蓬莱查找窦瑸资料
图为:窦春福主编的山西平定《窦氏家谱》(窦成章)摄影
窦瑸山西平定州人,乾隆年间武进士,官至贵州、广东等省提督。乾隆三十四年至三十七年窦瑸任登州(山东蓬莱)总兵(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中将)。
图为:窦春福(右三)在蓬莱文物管理部门查找窦瑸的有关资料
窦瑸后人窦春福为了了解整理窦瑸在登州任总兵的情况,特意到蓬莱去查找其先人窦瑸的有关资料。在查找的过程中得到了蓬莱文物管理部门人员热情接待并提供帮助。
窦瑸史料的石碑在蓬莱阁下潮海庵北侧,石碑高288厘米,宽109厘米,楷书阴刻。碑刻为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绩撰文,孔子六十九代孙孔继涑书。
乾隆三十七年徐绩巡抚山东,在蓬莱阁下阅兵后作此《蓬莱阁阅水操记》。碑文详细记录了当时登州总兵窦瑸在登州水城训练水师的盛况:“纵观诸战艘扬帆捩舵,往来疾驶之纷纷。而总戎窦公,复募善水士,教以蹴波列阵,跃入深潭计三四丈余,而腰以上不没,藏火药具于帽沿旁侧。忽焉炮声四起,与洪涛声砰訇互答,烟幕重溟,回风环捲,云滃雾乱,博望迷离。已复各出牌刀相斫击,撇旋左右,出没如神。”碑文同时还记述了窦总兵勤于其职,加强海防军政,保一方百姓平安的功绩。
窦瑸是山西平定历史上的“窦大人”,是一位勤政爱民、功劳卓著的名将枭臣,也是窦氏家族的骄傲与学习的榜样。(窦成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