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马金立老师
编者按:作者马金立老师,1964年生,中共党员,198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。中学高级教师。原河南省柘城县洪恩乡中心校干部,现为政协柘城县文史员。曾发表多篇论文,诗歌,散文。该文是作者应邀为政协柘城县编辑窦氏家族资料而作,今发表在窦氏文化网及本公众号上,让你一睹为快。
清正廉洁的窦容恂
窦容恂(1678-1757),字介子,号葵林,邵元乡窦老庄人,是清朝前期享誉盛名的清正廉洁官吏。
窦容恂出生于柘城县书香名门窦氏家族。其曾祖窦如珠被称为“筠峰先生”,开柘城理学之先河,以致泽被后世。祖父窦大任被封为征仕郎、庶吉士。大伯父窦克勤,是清代理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;二伯父窦振起,是康熙甲子(1784年)科武举人。其父窦克恭是太学生,因为儿子窦容恂的富贵而追封奉直大夫、工部虞衡司主事。
窦容恂少年时,父亲早亡。这是非常不幸的。窦容恂只得跟着伯父窦克勤在柘城县著名的朱阳书院学习。窦容恂天赋极佳,往往“过目成诵,为他人所不及”。而且刻苦、认真,勤于思考。据传,幼时启蒙诵读《三字经》,其他同学由于背诵迟缓而受到老师的责罚,而窦容恂在窗外玩耍时,听到别人的背诵就能断断续续背下来不少。而当读到“窦燕山,有义方,教五子,名俱扬。”时,其他同学都是背诵后应付了事,而窦容恂偏偏刨根问底,询问窦燕山的“五子”都是谁?扬的什么名?这些问题问得当时大儒窦克勤也为之一怔,许久答不出来。窦容恂的这种勤学善思的治学精神为窦氏家族所推崇,乃至全县的庠生都以此为榜样。这个事件,影响了柘城县学界足足百年之久!
清康熙二十三年(1696年),窦容恂18岁,因为成绩优异被补为柘城县的“邑庠”(庠,音xiang,二声,指古代县级学校)。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。在邑庠里,窦容恂经过六年的寒窗苦读,积累了人生的大部分知识,在圣贤之书中,明白了许多道理。
康熙四十一年(1702年),窦容恂通过乡试考中举人。清朝时,秀才经过层层淘汰,去芜存菁。每三年才举行一次乡试。参加考试的庠生很多,全省只录取100人左右。当时的窦容恂,能在24岁中举,已是很了不起的大事。
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,窦容恂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殿试。考试时,露天,每人一张小桌儿,没有凳子,站着书写。窦容恂考中进士。进士分一甲,二甲,三甲。一甲取三人:头名状元,二名榜眼,三名探花。二甲。三甲各取50名。当时,窦容恂获得的是三甲进士,叫“同进士出身”。寒门孤子,进士及第,这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。当时的窦容恂风光无限!
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三月十八日,康熙皇帝下诏,封窦容恂为内阁中书舍人。在封建社会里,有“子贵父荣”和“夫贵妻荣“的说法。由于窦容恂的出色成绩,在册封窦容恂的同时,窦容恂父亲窦克恭也被册封为“儒林郎,中书舍人”;其母亲梁氏被册封为“太安人”;封其妻子完氏为“安人”。这时的窦容恂,年仅35岁。
康熙六十一年(1722年)11月20日,窦容恂由工部虞衡司主事晋阶为奉直大夫。同年同月同日,在同一诏书,其妻完氏被封“宜人”,其父窦克恭被封为“奉直大夫工部虞衡司主事”,其母梁氏被封为“太宜人”。那时,不但众多百姓拥护窦容恂,就连同僚也都称窦容恂“为人勤慎,诚系好官”。
雍正六年(1728年)3月15日,工部在圆明园甄别官员。5月初7日,吏部带领见奉旨,由窦容恂补授山西汾州知府。从此,窦容恂开始了他的高官生涯。当时,窦容恂已50岁。在汾州知府任上,窦容恂不畏权势,据理力争,弹劾了介休县令,为百官所敬重。而对待百姓,则秉公察狱,不事鞭扑,遇到疑难杂案,都是微服私访,使案情大白。窦容恂一生从来没有出过冤错案件。窦容恂积极发展文化事业,完善了当地的州志、县志。为当地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。
雍正七年(1729年) 3月,由于窦容恂“办事敏勤,无忝职业”,“察吏安民,堪为表率”。在汾州知府任上不到一年,便经山西巡抚觉罗石麟题奉举荐,补调江南徽州知府。刚到任,窦容恂便继承先祖之训,把文化建设放到首位。他到任的第一件事便是仿照了家乡的读书寓所朱阳书院,修建了“紫阳书院”。由政府出资,增设校舍。集中当地大量生员学习。窦容恂又仿照《白鹿洞规》,制定条文规定,使当地生员在考取功名上有了具体的约束,生员们的进步也有了明确的方向。此事的实行,一改徽州当地学风,使徽州大地“学风大振”。从此,徽州成为全国“文化圣地”。这些现象的出现,与窦容恂的严谨治学有很大关系。
在窦容恂任徽州知府的时候,湖广监司为扩大自己的宅院,依仗权势,霸占了当地一户江姓人家的坟地。江氏苦苦哀求,无济于事。江氏喊冤告状,邑绅监司哪里将平民放在眼里!地方官员也都惧怕得罪监司。万不得已,江氏只得徒步百里,跋山涉水,将此状告到江南知府衙门。知府窦容恂闻听江氏控诉,非常生气。数日后,窦容恂认真地勘察了江氏的冤情,传唤湖广监司。初时,监司百般狡辩,由于口是心非,大汗淋漓。笠日,湖广监司自知理亏,委托其关系好的同僚向窦容恂送去数万两银票行贿,希望此事能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。面对银票,窦容恂严词拒绝。又等数日,窦容恂有了机会,亲自带队到江氏家乡,命属下逐一测量监司府邸和江氏坟地面积,收集相关资料。并微服私访当地百姓,了解湖广监司所作所为,做了详细记录。在掌握充分证据后,窦容恂命人将监司押上大堂,让人摘掉顶戴花翎,一一罗列罪行,湖广监司只得低头认罪。窦容恂亲自交还江氏坟地,当地百姓感激不尽,纷纷称赞。当时,湖广监司也是地方要员,窦容恂不能擅自处理。于是便将其押入大牢,将江氏卷宗上报朝廷。不久,朝廷依照律例,将湖广监司罢官、抄家。结案之时,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,弹冠相庆!
乾隆三年(1738年),窦容恂被朝廷调往四川嘉定府任知府。当时,朝廷大军出征剿灭乱党余匪,需要四川嘉定府配合。那时,窦容恂调兵遣将,运筹帷幄,及至兵勇凯旋而归,百姓竟然不知窦容恂用兵!可见窦容恂用兵如神,纪律严明!
窦容恂在四川嘉定任知府时,非常注重兴修水利,使农业得到持续发展,百姓生活得到改善。他亲自带领百姓构筑石坝河渠,使三台,射洪,中江,蓬溪等县68000亩穷旱之地变成了“旱可浇灌,涝可排泄”的肥沃土壤;后来,又疏浚乐山/石门场阻塞流水的废沟渠,引水达夹江界,灌溉了数百顷农田。他治理四川嘉定期间,百姓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人民生活安居乐业,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。
乾隆十一年(1746年),68岁高龄的窦容恂从嘉定知府岗位上退了下来,为自己的官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。窦容恂告劳还乡之日,当地百姓、官吏均哭泣相送。沿锦江几十里,送行者络绎不绝。这种佳话,传颂中外40多年。这种美德,多次被上奏到乾隆皇帝那里。乾隆皇帝于是恩赐,御书墨封四幅,貂皮二张以及药物等。当时的士林都以此为荣。
窦容恂还乡后,由于德高望重,立即接任了本族的乡饮大宾,主持本族、本村,乃至邻村的祭祀、庆典、婚丧嫁娶等主要活动。谁家有大事,窦容恂不在场,那是很不圆满,很没面子的事情。窦容恂重视后代教育,亲自到朱阳书院讲学。使本家子弟,外姓学子,乃至全县生员都受益匪浅。当时的窦氏家族后代,出现了很多诗人、文人,如窦絅、窦絟、窦容升、窦玉奎、窦玉瑶等等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窦容恂扩大朱阳书院教育。窦容恂平时很重视邻里关系,在分地产、分财产等事件上,表现出高风亮节,从不与别人争执。和窦容恂打交道,他更多的是谦让。邻里矛盾,窦容恂总能公平、公正地处理,他不出场,解决不了僵局。
乾隆22年(1757年),窦容恂80岁寿终。他的妻子完氏,被封为“宜人”,享年87岁;他的妻子臧氏,因为儿子窦絟富贵而被封“太宜人”,享年79岁;窦容恂和妻子完氏、臧氏合葬在柘城县城南二里许王家庄之新阡。窦容恂寿终时,少司农留保为其作《墓志》;礼部尚书沈德潜为其作《墓表》。窦容恂的著作,都记载在《仿洛堂诗文集》《书籍志》里面。窦容恂的五个儿子窦缃、窦繝、窦絟、窦絅、窦絙,他们继承家训,都是文人。
窦容恂生平功勋卓著,乾隆皇帝为褒扬其功绩,在乾隆四年(1739年)命资政大夫总督场户部右侍郎吕耀曾为其立匾额一幅,上面赫然题写“三简严疆”。意思为窦容恂是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皇帝多次选拔的严明、严正的封疆官吏。
参考文献:
-
李树峰著《柘城通史》。
-
李树峰著《柘城文史博览》。
-
光绪二十二年《柘城县志》。
-
窦乃云编纂整理《窦氏家乘》。